一個小時候的同學最近聯繫上我,想讓我幫忙寫寫文章,替她老公的保健品公司宣傳宣傳。她托付的這件事情,在媒體人士看來,實在匪夷所思。我連忙簡要介紹了記者寫報道必須遵循的準則,新聞機構的審稿和編輯流程,保健品的療效宣傳有何嚴格限定,虛假報道的法律責任等等。聽得出她不太相信,甚至有些失望,覺得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事,我卻不肯幫忙。
  我這個同學,有著體面的工作,代表著中國最廣大的媒體受眾,難道在他們眼裡,新聞機構的工作就那麼隨意,各種報道都可以由記者隨心所欲寫出來?看上去新聞機構每天都在為受眾提供海量信息,其實受眾對媒體的誤解與隔閡,不知隔了幾座大山。
  很多民眾並不知道,在一個正常運轉的新聞機構,記者採訪只是新聞製作的一個環節,後面還有編輯的文字處理,對事實和細節的推敲、質疑,標題的製作,對報道選題及新聞價值大小的判斷、審核。但是,這些新聞出版的基本常識,有誰向民眾做過解釋?至少,我沒看到哪家新聞機構公開過自己的工作程序,頂多公佈一下熱線電話或舉報電話而已。
  近些年來,一些新聞學者一直呼籲對公眾進行“媒介素養”教育,一些地方的各類人群,如幹部、軍人、大中學生、少兒等,也在零星地開展這項活動。比如,12月25日,北京市12所大中小學就與千龍網簽約,共建新媒介素養教育基地。
  想來這些教育中,一定有新聞採編流程的介紹,私心以為,這最好不過。除了一般的採編流程,公眾每天接觸的媒體,其實盲點還很多。比如,一篇新聞稿的基本要素是什麼,如何判定一篇報道的真假,如何區分新聞與廣告?更“高級”一些的,還有如何寫新聞,如何設置議題議程,如何安排版面,如何引領輿論,何謂言論自由,等等。如果我們的受眾對這些知識略知一二,很多由新聞報道引起的事端,恐怕也不至於搞得十分被動。
  傳統媒體時代,可以通過流程控制,在受眾未必知道的情況下,很好地杜絕假新聞輿論引導。在新媒體時代,專業新聞機構只是眾多信息發佈者的一部分,還有相當多的政府部門、商業機構、個人都在發佈信息,很多信息未經專業新聞機構核實,真真假假,混在一起,新聞與廣告不分,對一般受眾造成很大困擾。尤其以微博、微信的崛起為代表,預示著今後“用戶生成內容”很可能成為內容生產和接受的主流方式之一。
  在這一背景下,鑒別信息內容的真假,就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生活技巧,而很多普通人是很缺乏這一技巧的。比如,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中,就經常會看到一些媒體人一眼就分辨出的假信息。培養這種鑒別能力,民間性質的互幫互助固然可以解決一些問題,但是組織化的教育更為重要。高鋼教授曾在文章中介紹,“時至今日,諸如英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、日本、韓國等國家都已經把媒介素養教育列入國民教育體系,在中小學設計了相關的教育課程和訓練環節。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也已經制定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政策,推進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。”(《光明日報》12月16日)在一個人人都可以進行公共發言的時代,必要的媒介素養教育更加不可或缺。
  從公民權利的保護角度來說,由於理論上每個人都掌握著屬於自己的發佈平臺,監督權的行使更為方便,同時也更為隨意,那麼,它有沒有邊界?邊界在哪裡?這是每一個手持智能手機的公民都需要知道的事情。  (原標題:媒介素養:每個有手機的人都需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y59nyux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